以青春之力承十年薪火 以崗位之實筑未來之路
發布日期:2025-09-02 瀏覽次數:419
卷首語——紀念工程公司成立十周年
前輩們用泛黃手冊記錄故障的執著,悄然化作青年職工校準儀表時的專注和調試閥門時的細致;從“燃氣設備密封結構改進”的技術突破,到組合式工具的巧思創新,盡顯工匠精神的代代相傳;站場改造時團隊共創的“精密零件拆裝三步法”和暴雪夜佘班長凍紅的雙手,展現責任的重量與協作的溫度。文字間承載著十年傳承的厚重,更涌動著青年職工接棒前行的熱忱。
2015年,工程公司在能源革新的浪潮中揚帆起航。彼時,省天然氣公司維搶修中心積淀的堅實力量,恰似一片溫暖港灣,穩穩托舉我們開啟征程。十年風雨兼程,我們從最初專注天然氣管道安裝維護、設備搶修,逐步向管道防腐工程的設計施工、技術開發等多元領域深耕拓展,每一步跨越,都浸透著前輩們的汗水;每一次突破,都凝結著同仁們的心血。如今,我們守護的1000多公里天然氣管道,如銀色長龍橫貫江淮,40余座輸氣站場與50余座輸氣閥室,似能源樞紐星羅棋布。這縱橫全省的能源動脈,是我們日夜堅守的“責任田”,更是前輩們以十年奮斗鐫刻下的時代豐碑。
在青年員工的眼里,他們以實干詮釋匠心精神。
猶記剛入職時,班長帶著我熟悉設備維檢修流程。他指著一臺剛完成大修的流量計說:“十年前,咱們沒這么多精密儀器,全靠‘聽聲辨故障、摸溫查異常’,每處零件的磨損程度、每道閥門結合面的間隙大小,都一筆一畫記在泛黃的工作手冊里。現在有了精密檢測儀器,但‘不能放過任何一個隱患’的鐵規矩,到啥時候都不能丟。”
這一年里,我跟著班長在一線摸爬滾打:曾在零下五度的凌晨,頂著刺骨寒風搶修調壓設備;也在七八月的烈日下,汗水浸透藍色工裝,一遍遍調試工藝管道設備。正是在這樣扎根現場的日子里,我慢慢讀懂了“工匠精神”的真諦——對我們一線青年職工而言,它是儀表校準時,緊盯指針擺動幅度、反復微調至基準刻度的全神貫注;是調試閥門時,反復擰動調節螺母、確保毫厘不差的極致細致;更是記錄設備參數時,逐行對比歷史數據、不放過絲毫微小波動的嚴謹較真。
在科技創新的路上,他們用突破樹起榜樣標桿。
公司近年來取得的“燃氣設備密封結構改進”“輸氣閥門快速檢修工具”等專利,背后藏著的,是“把小事做到極致”的堅守與較真。
我至今記得參與設備維護時,部門骨干給我們講過“燃氣設備密封結構改進”的研發故事:“當時為解決高壓設備漏氣問題,團隊連續一周扎在現場,單是密封墊的材質,就前前后后測試了12種,直到耐壓性能達到最優。”
原來創新從不是遙不可及的“大動作”,對我們青年職工來說,它就藏在維修工具的優化里、檢修流程的打磨中。就像我在平時拆裝設備時,發現頻繁更換扳手比較耗時,便試著沿用前輩“啃硬骨頭”的創新思路:把常用的套筒、扳手整合在便攜支架上,再按檢修步驟排列工具順序,做成了一套組合式工具。沒想到這個小改動,讓單次維修時間縮短了近20分鐘。
這件事也讓我真正明白:創新精神的傳承,不是照搬前輩的技術成果,而是把他們“突破難題”的執著、“打磨細節”的韌勁,轉化為我們優化日常工作的行動力——哪怕只是改進一件工具、簡化一個步驟,也是在為創新添磚加瓦。
在團隊協作的途中,他們以共情教悟成長真義。
上個月參與輸氣站場設備改造,班組連續奮戰了半個月。有天加班到深夜,95后、00后的小年輕們都熬得眼皮發沉,紛紛靠在工具箱上歇腳。老班長卻沒閑著,他默默燒了熱水,給每個人泡了杯熱茶,遞過來時笑著回憶:“十年前我們檢修大型站場,趕上寒冬臘月,手凍得握不住扳手,照樣提前三天完工,靠的不是誰力氣大、本事強,是干活時大家搭把手,累了時彼此撐一撐。”
那杯熱茶的溫度,連同老班長的話,讓我突然懂了:傳承離不開團隊里的共情與共鳴——是累時的一句鼓勵,是難時的一次搭手,是把“一個人干”變成“一群人拼”的默契。
現在每次完工后,我們都會自發圍坐在一起“復盤分享”:有人說摸索出了高效拆裝的小技巧,有人總結了避免零件磕碰損傷的小經驗。就像這次站場改造,我們不僅提前完成任務,還一起總結出“精密零件拆裝三步法”,讓后續施工少走了不少彎路,這正是“凝聚奮斗力量,攜手共促成長”最生動的寫照。
在緊急搶險的關頭,他們用逆行扛起責任擔當。
去年暴雪突襲,導致調壓設備凍裂,搶修指令一到,隊伍即刻奔赴現場。寒風裹著雪粒像刀子似的刮在臉上,50多歲的佘班長沒有半分猶豫,第一個爬上設備平臺,他的手凍得發紫,卻蜷縮著身子始終保持穩定姿勢更換零件。四個小時后,設備恢復運轉,他從平臺下來時,嘴唇凍得烏青,連話都說不連貫,可凍紅的手里還緊緊攥著那把扭矩扳手。
那個畫面,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心里,也讓我真正讀懂了“逆行先鋒”四個字的重量。如今每次接到緊急搶修任務,我總會想起佘班長凍紅的雙手、緊繃的肩膀——那是“安全衛士”刻在骨子里的堅守,更是我們青年職工必須傳承的責任底色。
而這份責任,正隨著公司的發展不斷延伸新的內涵:新建成的實訓基地里,越來越多像“快速檢修工具”這樣的創新成果,正從一線實踐走向標準化應用。這些發展既延續著前輩們“技術突破”的追求,也為我們青年職工搭建了更廣闊的成長舞臺,讓我們不僅能跟著前輩學本領,更能在公司發展的浪潮里,找到自己的位置,把個人成長融入團隊進步,讓“與公司共成長”不再是一句口號,而是看得見、摸得著的奮斗日常。
十年砥礪前行,前輩們用扳手擰緊了萬千零件,用匠心守護著設備安全。十年后的今天,接力棒已遞到我們青年職工手中。我們深知,自己或許只是一線崗位上拆零件、裝設備的普通員工,但平凡從不是懈怠的理由,只要在每一次操作中多一份全神貫注,在每一回故障檢修中多一份分毫必究的細致,在每一次技術創新中多一份敢闖敢試的勇氣,便是在用實際行動踐行“我與公司共成長”的承諾;便是我們這代青年“以青春之力承十年薪火,以崗位之實筑未來之路”的最好答卷!(工程公司/宋軼賢 供稿)